近年来,医院护工已成为服务行业中的一种新兴产业。
存在即合理,护工存在的合理性,最主要的是满足了群众的需求。
目前国内护士资源严重短缺,为了弥补护士工作内容的欠缺,提高患者住院的舒适度,更好的改善预后,便有了护工角色的诞生。
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数为470多万,较2015年的324万增加146万,增幅达45%。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从2015年的2.37增加到2020年的3.35。
数字看似不错,但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0年世界护理状况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每千人拥有护士数量为3.69人。其中,挪威每千人拥有护士数量达17.27人,美国和日本分别为9.8人和11.49人。中国所在的西太平洋区为3.6人。可见我国的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与2018年全球的平均值还有段距离。
护士实行倒班制,连着夜班加班已经是工作常态,执行医嘱、负责每日病房中的各种琐碎。除了工作,还要抽出精力去准备各种大小考试。诸多不确定因素让护士工作起来身心俱疲。
为更好的满足患者需求,护工这一职业已经成为了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住院病人照护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不可否认护工人员的存在带来的有利影响,但目前我国没有出台统一的护工准入标准,因此进入该行业门槛极低,护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道德素质水平不高。据北京市护理工作者协会不完全统计,北京市护工学历在初中及以下的人数占40%-50%左右。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必须要去攻克的问题。
大多数医院里的护工属于外包公司管理,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文化程度低,流动性很强。
2021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朱同玉,提交了一份提案。其中提到:“我国院内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发达国家。这些院内感染不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大幅增加医疗负担,还造成了严重的抗生素滥用状况”。
另外提案中指出:“在日常工作中,医院护工已成为重要的院感来源。”提案内容显示,护工普遍缺乏医疗防控相关知识,是院内感染的主要源头之一。
除了护士以外,护工24小时照顾患者的饮食起居,这对于一间病房内的其他患者来说,多多少少会被侵犯个人隐私,不利于其他患者的预后。
据卫生部门规定,护工不属于卫生技术人员,然而在病房里,除了生活起居,我们发现像给病人吸痰、做雾化等一些本该由护士做的工作却交到了护工手里。虽然这些相对来说技术性不强,但因为护工专业性不强,并没有做过系统的培训,即使仅仅是简单专业性动作,也会出现无法挽回的后果。
题目为“女患者在病房被侵犯”的文章上了微博热搜,故事发生在2021年3月份杭州武女士的妹妹身上。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妹妹在病房被男护工侵犯,全程被监控记录了下来。现实露骨,却从本质上反映了护工人员管理的严重不规范。
为了满足民众对医疗照护和质量提升的需求,并同时降低护工人员带来的重大隐患,推动护工群体走向科学化、正规化、标准化至关重要!
2021年3月2日,全国人大代表丁照民建议,医院应增设护工岗位,缓解患者的看护难题。
以往,护工受雇用于患者或患者家属,来自于第三方家政公司职工,并非医院的正式员工。医院增设护工岗位后,可以提高招聘人员的门槛,对受聘护工人员进行系统培训,这样在减轻护士工作量的同时,可以为有需求的患者提供相对专业性的照护。
治疗费用的压力已经足够沉重,本该由护士承担的护理工作一部分交到护工手里,这部分费用应该由谁负责呢?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公共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王震进一步认为,正是由于护理服务的短缺导致医院把大量的护理服务外包。北京工商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徐徐认为,护工费用未来能否纳入到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取决于国家财政实力等诸多因素,未来更有可能通过商业保险等形式纳入保障。
2019年,汕头市卫生健康局起草的《关于加强汕头市医疗机构陪护工管理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写到,明确界定护工的工作内容;护工应当按照要求进行登记,并提交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复印件;严格遵守医疗机构及病区各项规章制度;从事陪护活动时佩带医疗机构发放的护工标识牌;接受医疗机构及卫生技术人员的指导和管理;对患者的个人资料及隐私予以保密等。该系列条目值得我们借鉴。
护理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有赖于医疗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希望未来院方能够把提高护工招聘门槛,加强护工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落实到位。同时呼吁相关部门加大对护工人员行为的监管力度,严格规范其工作内容,切实保障护工人员与患者双方的权益。
资料来源:医学论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