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取消护工”“规范护工”等呼声频出,住院请护工成为令医院和患者头痛的顽疾。
随着我国老龄化、独子化日益加深,医疗和生活护理供需矛盾凸显。一方面,护理人员离职率高;另一方面,护工服务和管理不够规范。我国护理体系亟待完善。
具体而言,我国护理体系主要存在以下短板。
首先,护理体系不够健全,由生活护理、医疗护理、护理科学研究组成的多层次护理体系建设不完善。由注册护士承担生活护理任务,不仅影响护理学科的专业性,增加护士离职率,更是降低护理人力资源使用的成本效益,也是对教育投入成本的极大浪费。
第二,护工行业市场化导向明显。目前护工多为患者及家属自行聘用,与劳务派遣机构或家政服务机构签订协议,医疗机构对护工执业缺乏有效的监管,护理乱收费、“争夺”患者、一名护工超额陪护多名患者等问题频发。
第三,护工群体教育水平低。护工行业无准入标准资格,多为农村转移劳动力,其中90%以上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初中和高中毕业比例不足10%,接受新知识和岗位适应能力较差。
第四,护工群体缺乏规范化培训。目前,护工多为“零经验上岗”,虽然多数第三方公司会为护工进行岗前培训,但多数是走过场、形式化而非系统性专业化的培训,存在培训效率低、效果差等不足。而且,相关培训缺乏监督检查。
针对以上问题,为完善护理体系,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完善护理员执业体系建设。根据工作内容和职责不同,建议将护理体系分为护理员、助理护理、医疗护理和护理科学研究等不同层次,不同层次教育各有侧重,并有职业上升通道,可有效降低护理离职率,提升执业荣誉感。
二是实行“生活照护-医疗护理-护理创新”创新体系模式。日常生活照护由护理员承担,低技术含量、低风险的基础医疗护理由助理护士承担,注册护士承担医疗护理工作,借鉴国际护理发展的经验,护理员和助理护士的工作质量由责任护士兼管,将护理员纳入护理队伍的整体队伍,形成“护理员-临床护士-研究型护士”的岗位体系,实现“生活照护-医疗护理-护理创新”的工作内涵匹配。
三是落实护理员由医疗机构统一聘用和管理制度。借鉴国际上“零陪护”的通用做法,将生活护理作为患者康复的一部分,纳入整体护理范畴,由医院统一管理,形成“技能混合(skill mix)”型护理队伍,此举既能减轻患者家属的负担,又能建立医疗机构与护理员之间的劳务关系,从根本上杜绝护工第三方管理的弊端,提高医疗安全性。
四是建立我国医疗护理员的培养和使用体系。建议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医疗护理员”专业,建立系统、全面的培训体系,包括培训内容、培训课程、培养方式、考核方式等,招收未能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和具有小学及以上学历的待业人员进行短期培训(如3-6个月),完善医疗护理员的职业认证制度。只有完成专业培训且成绩合格的人员方能通过资格认证,提升医疗护理员行业的专业性与规范性水平。
五是确立医疗护理员的最优配置水平并纳入医院考评体系。建议按医疗机构性质、不同专科床位数、患者自理程度、危重程度等需求,确定不同专科护理员的合理配置标准,最大程度提高人力资源使用的成本效益。基于前期的研究结果,建议将住院病房分为特级需求病房(包括各类重症监护病房)、高需求病房(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等特殊病房)、中需求病房(外科病房)以及低级需求病房(普通内科病房)四类,这四类病房医疗护理员的人床比配置比例建议分别1:0.25、1:0.10、1:0.06和1:0.05。并将此标准和护士配置标准共同纳入医院考评体系,以督促医院的有效执行。
第六,合理分摊生活护理费用。目前医疗服务类收费明显偏低,尤其是护理收费。建议制定合理的护理价格体系,将生活护理的部分费用纳入医保体系,由社会和家庭合理分摊费用。相关费用按照物价部门制定的价格指导标准合理核算,一方面促进护理员队伍在医疗机构的建立,另一方面也防止护理费过高而加重患者的负担。
资料来源:腾讯网